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中心 > 新闻动态 >

热点文章

嗜睡、双腿僵直,依伯原来患了帕金森病

时间:2020-04-23 15:10来源: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 作者:谢欣言 卢娅琴


        年近八旬的依伯,四肢僵直、昏睡,多次治疗没有明显改善;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神经内科首席专家吴钢教授研究发现,原来患者得的是一种未被发现的帕金森病相关疾病——“肌强直性昏睡性脑病”

依伯昏睡呼之不应多方治疗无改善
       今年1月,79岁的陈依伯被家人发现昏倒在床边。“怎么喊都没有反应,嘴里还有少量鲜血。”陈依伯的家人吓坏了,赶紧将其送到当地县医院治疗,随后又转诊至福州市某三甲医院。
       胸部CT检查发现依伯双肺有炎症,双肺肺气肿,随后进行对症治疗。然而,随着肺部感染的控制,依伯的状态并没有好转,白天基本卧床昏睡,食量也一天比一天少。家人无比着急,向亲友多方打听后,找到了我省知名神经内科专家吴钢教授。
       家属回忆,发病前很长一段时间,陈依伯的脾气变得比原来焦躁了许多。“动不动就发火,好端端地会打骂家里人。”曾在多家医院就诊,医生考虑“精神障碍”,并且开了药。服药后,陈依伯的情绪得到了一定控制。

追根溯源查病史最终考虑为帕金森病
       2个月前,陈依伯坐着轮椅被推进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吴钢教授的门诊诊室。“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嗜睡,颅神经检查不能很好配合,四肢僵硬,特别是右侧肢体肌张力较高。”头颅MRI检查结果显示,陈依伯双侧额部硬膜下少量积液,脑白质疏松,有脑萎缩的征兆。可是,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昏睡不醒,肌肉僵硬,且精神状态不佳呢?
       吴钢教授团队反复研究、探讨,同时再次向家属追问病史。原来,四五年前陈依伯行走就开始变得迟缓,做事明显不如从前利索,当时家人以为是年纪大了的缘故,没怎么注意。同时,他白天的睡眠时间不断延长,喜卧不喜动,特别是前年入冬后,活动更少,行走时如果没有别人搀扶就容易摔倒,最近一年还易烦躁、易怒。
       “全身僵直,昏睡,真正的病因应该在脑部。”吴钢教授解释说,依伯表现出来的行走迟缓、睡眠增多,以及肌张力增高,呈铅管样和齿轮样,单侧明显,这都是帕金森病的特征。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,吴钢教授将陈依伯的临床表现总结并命名为“肌强直性昏睡性脑病”,病因其实是未被发现的帕金森病。
        明确了诊断,吴钢教授开始尝试用抗帕金森病药物进行治疗。用药后,陈依伯的病情明显好转,4月份来吴钢教授的门诊复查时,已经可以直立行走,并较好地应答吴钢教授的提问。

提示:帕金森病极易误诊和漏诊 不要忽视“老态”
       吴钢教授说,帕金森病是神经内科疾病谱中的“百病之首”,65岁以上的老年人,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是1.7%。但因症状表现较多,有的患者表现不典型,误诊和漏诊率极高。特别是在农村,留守老人居多,帕金森病的状态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的“老态”。
       “像陈依伯这类的病人,发病时全身肌肉僵硬且伴有嗜睡症状,因此将此疾病命名为与帕金森病相关的‘肌强直性昏睡性脑病’。”吴钢教授称,该病属于帕金森病的并发症,如果发现得早,治疗效果明显,预后良好,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,“希望我们这次的发现能够让这类病人获益”。
       吴钢教授提醒,帕金森病引起的肢体僵硬或行走缓慢,昏睡或食量减少,是因为脑内出现了病变。人们对此病认识不足,误以为是老态,造成很多老年人未能及早诊断进而接受治疗,病情加重直至生活不能自理,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。而事实上,及时对这类患者进行药物干预或手术治疗,病情可得到有效改善和控制。



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

咨询预约电话:0591-63510080

地点: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文林路文林广场

邮编:350001

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号:MA2XYAKY935010010A5392